加密数字货币前传:从大卫·乔姆到中本聪

加密数字货币有着非常漫长的历史,这个冷知识专栏用几个主要人物和他们的创造,来展示一个简明的加密数字货币前传。

区块链:技术驱动金融》一书的前言“通往比特币的漫长道路”(杰里米·克拉克/文)从技术与历史的角度对加密数字货币的历史进行了详细的阐述,这里参考了他的梳理分析。

1) 1983年,大卫·乔姆(David Chaum)最早提出把加密技术用在数字现金上

在物理世界中,现金可以非常简单,它需要的是防伪功能。现金是一张纸条,我可以在一张纸条上写“拿到这张纸条的人可以找我领取一只羊”,然后签上自己的名字。签名就是防伪措施。我把纸条拿给你,纸条到你手中,我就没有了。

在数字世界中,情况开始变得复杂:这张纸条和上面的签名是一个数字文件,而电子文件可以被无数次地完美复制。把这个电子文件给你之后,我还可以再把这个电子文件给第三个人。这就是所谓的双重支付(double spending)问题。

大卫·乔姆提出了一个创造性的方案,在数字世界里解决了这个难题。他的方法是采用这样的逻辑:在一张纸条上,你选择一个只有你知道的序列号,然后我在上面签名。由于我不知道这个序列号,因此我没法再复制一份这张纸条给另一个人。这就是密码学上所谓的盲签(blind signature)。这个思路形成了“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电子货币方案”。1989年,大卫·乔姆还创建了数字现金公司(DigiCash)来把自己的想法商业化,但未能被大规模接受。

这个方案的缺点是,它要运转起来,就必须有一个所有参与者都信任的中心化服务器来进行这些“数字纸条”的验证。

2) 1997~1998年,亚当·贝克(Adam Back)与哈希现金(HashCash)、戴伟(Wei Dai)与B币(B-Money)、尼克·萨博(Nick Szabo)与比特黄金(bit gold)、哈尔·芬尼(Hal Finney)与工作量证明(POW)

在比特币白皮书中,中本聪引用了1997年亚当·贝克设计的哈希现金、1998年华裔密码学家戴伟设计的B币等前人的成果。2010年,由于维基百科试图删除比特币词条,因此中本聪与人讨论了如何修改词条描述以让维基百科接受,他建议这样写:“比特币是戴伟在1998年在密码朋克中所提到的B币构想和尼克·萨博提出的比特黄金的具体实现。”他说是具体实现,是因为B币和比特黄金都只是停留在构想中。

这就引出了区块链领域的一个重要人物——计算机科学家尼克·萨博。他在1998年提出了名为比特黄金的方案。在现在的区块链世界中,尼克·萨博有着更为重要的位置:萨博是“智能合约”(smart contract)的提出者,1993年他写出了“智能合约”论文。智能合约是区块链处理交易的核心方式,区块链应用的实质可被看成是一个个智能合约的组合。

这一阶段的第四个重要人物是知名密码学家哈尔·芬尼,他是著名的PGP加密中的“G”,是密码朋克圈中的前辈。他在2004年推出了自己版本的采用工作量证明(POW)机制的电子货币。在比特币开发过程中,哈尔·芬尼与中本聪有很多互动,比特币的第一笔转账就是中本聪转了10个比特币给哈尔·芬尼。

他们四人的具体设想各有不同,但有一个共同点,即都是让计算机进行计算,从而“创造”电子现金,它们是比特币系统让计算机进行加密计算的工作量证明和“挖矿”的创意来源。这非常重要,有了这个想法,中心化服务器才可以被去中心网络所取代,困扰数字货币的难题被解决了。

再往前,这个想法可追溯到1992年密码学家辛提亚·沃克(Cynthia Dwork)、摩尼·纳欧尔(Moni Naor)提出来的用于减少垃圾邮件的一个方案,对此杰里米·克拉克在《区块链:技术驱动金融》一书中解释说:“设想你每次发送邮件时,计算机都不得不花几秒钟解决一道数学计算题目。如果你没能附上答案,收件人的邮箱会自动忽略这封邮件”。

3) 2008年10月,中本聪发布论文“比特币:一个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”

最终,中本聪把前人的创新综合起来,实现了一种在发行和交易上都去中心化的电子现金。

对于前人的数字货币系统(比如乔姆的系统)为什么会失败,中本聪曾经写道: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所有的虚拟货币公司全都失败了……我希望,人们可以看到,这些系统之所以失败,显然是因为它们的中心化控制这一特性。我想,我们正在首次尝试建立一个去中心化的、非基于信任的系统。

这里他提到了两个相关的词,一是去中心化(decentralized),二是非基于信任的(non-trust-based)。去中心网络一定是非基于信任的。

以太坊创始人维塔利克·布特林(Vitalik Buterin)在以太坊白皮书中也很好地概述了这段历史,他是围绕“去中心化”这个关键词展开论述的:“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概念,正如财产登记这样的替代应用一样,早在几十年以前就被提出来了。

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匿名电子现金协议,大部分是以乔姆的盲签技术为基础的。这些电子现金协议提供具有高度隐私性的货币,但是这些协议都没有流行起来,因为它们都依赖于一个中心化的中介机构。

1998年,戴伟的B币首次引入了通过解决计算难题和去中心化共识创造货币的思想,但是该建议并未给出如何实现去中心化共识的具体方法。

2005年,芬尼引入了“可重复使用的工作量证明”(RPOW)概念,它同时使用B币的思想和亚当·贝克提出的计算困难的哈希现金难题来创造密码学货币。但是,这种概念再次迷失于理想化,因为它依赖于可信任的计算作为后端。

2009年,一个去中心化的货币第一次被中本聪实现,它通过已有公钥加密方式来管理所有权,并用一个名为工作量证明的共识算法来记录谁拥有货币。”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0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
请登录后发表评论